家族企業是家族與企業相互交叉、相互重疊的龐雜體系,相對于其他類型企業而言,家族成員在企業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加之家族成員間的情感糾葛,使得家族企業需要處理的問題更加復雜。“豪門恩怨”“內訌風波”等現象早已屢見不鮮,諸如意大利奢侈品牌古馳的家族內斗,甚至從家族成員相互敵視演化為兇殺,如何調節家族內部以及家族與企業間的關系無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梳理好家族成員之間的關系,建立堅實、理性的家族治理體系,細心維護支撐家族企業發展的家族根基,才能助力家業長青,傳承永續。
根據現有的文獻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觀點:
觀點1:家族治理是由家族,而非職業化的機構,來對家族企業進行治理,其核心在于家族作為主體對家族企業施加影響,進而控制家族企業。
觀點2:家族治理是對家族內部關系以及家族成員的行為規范,其核心在于防止家族內部的利益背離,保障家族與企業之間的利益平衡。
本文側重于探討家族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問題,故而本文所指“家族治理”即為強化家族成員內部關系,尋求家族與企業之間的利益平衡點,助力家族與企業的長遠發展,而建立的一套制度體系。
1.強化身份認同,提升思想共識。家族內部團結是家族存在與發展的前提,強化身份認同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要時刻牢記家族成員本身就是一個利益整體。除此之外,還要提高共識能力,建立一套可靠的溝通和決策機制,可以幫助家族成員從達成初步共識,到核心共識,進而達成必要的普遍共識。
2.樹立共同目標,構建共同愿景。只有擁有共同的奮斗目標,有著共同的期許,家族成員才能夠長久的凝聚一起,當然共同的目標并不意味著家族成員都要做同一件事情,反而每一位家族成員更能夠發揮自己所長,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助力家族與企業的成長。
3.完善頂層結構,保障家業長青。一個家族及家族企業的存續發展,不僅需要情感的維系,更需要一套健全的頂層結構。從家族頂層結構的視野出發管理家族事務、家族財富及家族企業,才能夠更好地實現保護、管理與傳承的目標。
(一)非正式治理機制
家族傳統與家族文化。企業治理需要企業文化,家族治理也需要家族文化,而家族傳統與家族文化是一個家族的軟實力,其體現在家族成員的習慣、行為與理念當中,而這些價值觀會逐漸從一代人傳遞到下一代人。諸如我國歷史上傳承了400余年的康百萬家族,最富有特色的家族文化就是“留余”,即在家族內部關系的處理上強調重視子女教育以“留福于后代”,在家族外部關系的處理上同樣倡導“留有余地”。這樣的家族傳統與家族文化,既有利于家族成員建立共享價值觀、規范和信念,又能夠幫助家族成員理解彼此的動機,從而鼓勵共同合作,有效應對危機,規范家族內部關系,并促進正式治理機制的發展。
(二)正式治理機制
1.家族協議。隨著家族和企業的逐步發展和鞏固,不少家族開始將家族與企業的關系制定為規則或規定,這就是我們所稱的家族協議。無論是簡短的幾頁紙,還是編著成冊,其主要目的均是為保障家族成員團結一致。具體有以下類型:
①家族聲明:關注家族,一般情況下記載的是對家族而言重要的價值觀和理念。其優勢在于基本問題與核心決策,并提供了家族教育與參與機會。
②家族企業規程:關注家族企業,界定的是家族與企業相互關系的正式準則,包括家族成員就業規則、對外發聲規則等等流程。其優勢在于使得價值觀與原則性的內容更為具體,執行步驟也更加的明確。
③股東協議:關注所有權,詳細說明家族企業股東之間的法律關系,包括買賣股份協議、贖回流程和股息權利等。其優勢在于既明確所有者的權利與責任,又具有法律防御性。
④家族憲法:關注家族、所有權和企業,是以上三種類型家族協議的綜合,明確表述適用于家族所有組織機構的治理機制與家族準則。其優勢在于將家族與企業的利益集合在了一起。
2.家族治理機構。其是讓家族成員聚集在一起的組織形式,家族成員可以通過該平臺討論家族事務和企業事務,增強相互聯系,達成高度共識。具體有以下類型:
①家族會議:主要是企業創始人階段召開的非正式“碰頭會”,主要活動為交流家族價值觀和愿景、討論發掘新的商機,以及培養企業下一代領導人等。
②家族大會:又稱“家族論壇”,是所有家族成員討論家族事務和企業事務的正式平臺,主要活動為交流討論想法和愿景、批準重大家族決策,以及選舉家族理事會和其他委員會成員等。
③家族理事會:又稱“家族管委會”,其由家族大會從會員中選舉產生,是負責商議家族企業事務的治理機構,主要活動為解決矛盾沖突、產生重大家族決策、做好規劃和教育工作,以及協調關系,平衡家族與企業之間的利益等。
④家族辦公室:一般情況下在家族委員會的組織和監管下運行,主要負責家族財富管理,并為家族企業股東大會和管理層提供專業化的建議。
家族治理是家族企業成長的基石,因此建立合理的家族治理體系,保護家族企業發展的家族根基,才能夠更好地助力家業長青,傳承永續!以上內容由江西心者律師事務所股權律師提供!